贷款活动率到底怎么算?看完这篇你就懂了
最近跟银行工作的老同学吃饭,他提到最近总被领导追着要贷款活动率的数据。看他愁眉苦脸的样子,我忍不住问:"你们天天挂在嘴边的这个贷款活动率,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啊?"没想到这句话像打开了话匣子,他掏出手机就开始给我画示意图。
一、贷款活动率的底层逻辑
老同学用筷子蘸着茶水在桌上画了个圈:"简单来说,就像咱们小区门口的便利店。货架上摆着100瓶饮料,这个月卖出去30瓶,那它的动销率就是30%。换成银行贷款,总共有100个客户有授信额度,这个月实际用款的客户有25个,那贷款活动率就是25%。"
- 核心指标:实际用款客户数 ÷ 总授信客户数 × 100%
- 观察周期:通常按月统计,也有季度观察的
- 数据来源:银保监会《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》
1.1 实际业务中的计算实例
上周去农商行办业务,正好看见他们的客户经理在整理数据:
产品类型 | 授信客户数 | 用款客户数 | 活动率 |
经营贷 | 1200 | 348 | 29% |
消费贷 | 850 | 153 | 18% |
二、不同场景下的公式变形
在建设银行的信贷培训手册里看到,针对不同业务需求,计算公式会有微调:
2.1 金额加权算法
某城商行的客户总监跟我说,他们考核时会看金额占比:
- (实际用款金额 ÷ 授信总额)× 100%
- 适合大额对公贷款业务
2.2 客户分层算法
中信证券的研究报告提到互联网银行的做法:
客户等级 | 权重系数 | 计算方式 |
VIP客户 | 1.2 | 用款客户数×1.2 |
普通客户 | 0.8 | 用款客户数×0.8 |
三、影响计算结果的关键要素
跟招联金融的风控主管聊天时,他提到三个容易踩坑的地方:
- 授信额度有效期:过期未续约的要及时剔除
- 节假日因素:春节期间的用款低谷要特殊标注
- 系统数据延迟:部分银行的还款数据T+1更新
隔壁王阿姨开的早餐店最近申请了小微贷,客户经理特意提醒:"您这20万额度批下来之后,只要开始用款就会计入活动率统计。"这让我突然明白,为什么银行总爱发短信提醒客户用款。
四、行业内参里的数据对比
机构类型 | 平均活动率 | 统计时点 |
国有大行 | 22%-25% | 2023Q2 |
股份制银行 | 18%-21% | 2023Q2 |
互联网银行 | 35%-40% | 2023Q2 |
记得有次参加金融论坛,某外资银行的信贷总监说:"我们特别关注客户用款后的留存情况,就像健身房希望会员真的来锻炼一样。"这个比喻让我瞬间理解了活动率的深层意义。
楼下新开的奶茶店正在申请贷款,老板小张问我:"银行老问用款计划是不是跟这个活动率有关?"我笑着点头,心想下次应该建议他关注用款频率对续贷的影响。窗外的梧桐叶飘到咖啡杯旁,电脑右下角的时间显示该去接孩子放学了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