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影票活动在疫情期间的作用是什么
疫情三年,电影票活动是怎么把观众拉回影院的?
你肯定记得2020年春节档突然消失的那个大年初一。我有个在影院工作的朋友老张,那天早上他特意穿上新买的红毛衣准备迎接观众,结果中午就接到停业通知。望着摞成小山的爆米花纸箱,他蹲在检票口抽了半包烟。
一、院线老板们的深夜紧急会议
那年三月,某连锁影院区域经理在朋友圈发过张照片:二十几个西装革履的中年人挤在7-11便利店吃关东煮,手边堆着写满数字的A4纸。后来才知道,这是他们在讨论怎么设计电影票优惠活动。
1. 自救三件套:储值卡、套票包、会员日
当时最流行的「99元看5部」套票,其实是把卖不掉的早场票打包出售。我表姐买过万达的储值卡,充300送80还带两杯可乐,结果发现有效期只有三个月——这事后来还上了本地民生新闻。
- 早鸟票从提前7天购票升级到提前30天预售
- 周末特惠场悄悄变成工作日下午场
- 会员积分能换口罩和消毒湿巾
2. 那些让人心动的数字游戏
活动类型 | 2019年平均折扣 | 2021年峰值折扣 | 数据来源 |
团体票 | 8.5折 | 5.2折(上海某影院) | 灯塔专业版2022年报 |
节假日促销 | 买2送1 | 买1送3(限特定影片) | 艺恩数据2021Q3报告 |
二、观众的心理账户被重构了
我家楼下影院2021年搞过「19.9元盲盒场」,开演前1小时才知道放映什么片子。有次我抽中重映的《阿凡达》,隔壁座位的阿姨本来想带孙子看动画片,结果小孩对着纳美人兴奋了整晚。
1. 安全感比爆米花更重要
北京CBD某影院经理告诉我,他们曾在隔座售票时期推出「情侣专座」——把中间两个座位用红绸带绑成心形。结果上座率反而比普通场次高出40%,年轻人们把这当成了新型约会体验。
2. 囤票就像囤罐头
根据拓普数据,2022年预售票核销周期从疫情前的3天延长到27天。有次我在抽屉深处翻出过期的兑换券,才发现上面印着「2020年五一特惠」的字样。
三、线上线下开始玩跨界
记得2021年冬天,朋友圈突然流行起晒票根。原来大地影院推出了「晒票根抽全年观影卡」活动,我同事连看了三遍《长津湖》,就为集齐不同颜色的印章边框。
创新形式 | 典型案例 | 参与人次 | 数据来源 |
直播卖票 | 抖音「1元秒杀」 | 单场327万 | 猫眼研究院2022白皮书 |
电影+餐饮套餐 | 必胜客联名票 | 日均2000单 | 国家电影局2021年报 |
四、票价开始玩蹦极
2022年春节档出现个怪现象:同一个影厅,早场《水门桥》卖29.9元,晚场却要89元。后来才知道这是动态定价系统在搞鬼——上座率超过60%的场次自动涨价。
1. 会员体系大变脸
以前电影院的会员就是个储值功能,现在花样多了去了。UME的「超级影迷」能参加剧本围读会,万达的「钻石卡」送电影原声黑胶唱片,我邻居王叔就为收集不同影城的会员卡,半年胖了八斤——总在参加会员专属的免费甜品活动。
五、那些藏在优惠背后的行业暗线
有次跟做发行的朋友喝酒,他透露个秘密:疫情期间某些票补其实是片方在掏钱。比如说爱情片会重点补贴情侣座,动画片则主攻家庭套票,这都是为了精准冲票房数据。
1. 特殊场次成为新战场
- 凌晨两点半的「失眠专场」送热牛奶
- 工作日上午的「宝妈场」配婴儿床
- 周末「弹幕场」允许手机互动
雨夜路过本地的老影院,看见霓虹灯牌映着「今日特惠」的水渍。检票小哥正在教老太太用手机兑换优惠券,远处传来某部贺岁片的笑声。或许这就是电影票活动最真实的样子——在艰难时刻,仍然固执地维系着人与光影的约定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