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沪关爱项目活动名称的民众评价观察
最近在社区居委会门口,总能看到几位刚搬到上海的大哥大姐围在公告栏前,指着"来沪关爱项目"的活动通知讨论。"健康讲座这个月都第三场了吧?上次教心肺复苏的王医生讲得可详细了。"操着河南口音的李大姐边记活动时间边跟同伴念叨。作为专门服务外来人口的城市关怀工程,这些贴着温暖名称的活动究竟能不能真正暖到人心窝里?我们走访了六个区的参与者,听到了不少实在话。
一、那些让人记住的活动名称
在浦东新区某社区活动中心,我们碰巧遇上了正在进行的"沪上家园计划"就业指导会。35岁的江西籍装修工老周告诉我们:"看到'家园'俩字就觉着亲切,虽然培训课教的是怎么用智能手机接单,但工作人员会帮着改简历,这点蛮好。"
1. 高频出现的热门活动
- "新市民夜校"(覆盖12个区)
- "候鸟儿童夏令营"(暑期专项)
- "申城融入指南"系列讲座
2. 名称与实际服务的匹配度
活动名称 | 实际内容 | 满意度 |
---|---|---|
"早餐地图"计划 | 提供实惠早餐店导航 | 78% |
"沪语角" | 方言学习+政策解读 | 82% |
二、藏在名字里的小心思
在虹桥街道住了五年的家政阿姨王金凤,对"电梯间的问候"这个活动名称印象深刻:"说的是教我们怎么跟本地邻居打招呼,其实还讲了垃圾分类的窍门。名称起得巧妙,不像有些活动名字大气得很,去了发现就是填问卷。"
接地气 vs 高大上
- 好评案例:"弄堂里的法律课"(徐汇区司法所)
- 争议案例:"长三角融合先锋论坛"(实际为就业咨询)
命名风格 | 平均参与率 | 二次参与意愿 |
---|---|---|
生活化名称 | 63% | 89% |
正式化名称 | 47% | 65% |
三、名字背后的期待落差
"看到'安心租'住房保障项目时,我以为是帮找便宜房子。"刚从合肥来的快递员小陈挠着头说,"结果去了才发现是教怎么签合同防中介骗人。有用是有用,但和名字给人的期待不太一样。"
容易引发误解的命名
- "沪惠保"升级服务(实际为医保政策解读)
- "新天地交友会"(职业规划主题)
在闵行工业园区的职工书屋,几位参加完"技能充电站"的年轻技工倒是很满意:"名称直白好懂,确实教了数控机床的操作技巧,比去年那个'工匠精神培育工程'实在多了。"
四、特别受青睐的温情命名
长宁区某小学门口的家长等候区,总能听到妈妈们讨论"小候鸟驿站"。这个专门为留守儿童设计的暑期托管项目,名称里透着怜惜意味。"听着就让人觉得孩子会被温柔对待",四川籍的钟女士边说边展示女儿在驿站做的剪纸作品。
温情系名称 | 服务对象 | 情感认同度 |
---|---|---|
"暖巢行动" | 独居老人 | 91% |
"月光放映厅" | 夜班工作者 | 88% |
走访结束时正值华灯初上,看到虹口区流动服务车前挂着"今夜不迷路"的荧光灯牌,几个刚下工的建筑工人正在咨询夜间公交路线。工作人员手里的指引手册封面上,印着和灯牌同款的温暖字样,在春寒料峭的傍晚格外醒目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