熬夜看完《李玉玲阴阳师》,说点掏心窝子的感想
凌晨三点半,合上《李玉玲阴阳师》最后一页的时候,发现咖啡早就凉透了。这本被朋友安利了半年的书,终于趁着周末一口气啃完。说实话,和预期不太一样——不是那种传统阴阳师斗法的爽文,倒像在旧档案室里翻出一摞发黄的民间志怪手札。
一、最让我意外的三个地方
先说几个打破我刻板印象的点吧:
- 女主居然是个留洋回来的西医。开篇就是1923年的上海教会医院,消毒水味儿都快从纸面上冒出来了
- 符咒要配合解剖学知识使用。比如用朱砂画镇魂符时,必须精确覆盖迷走神经的体表投影位置
- 每个妖怪都带着民国时期的时代烙印。印象最深的是那个被鸦片烟膏养出来的"烟霞鬼",简直能闻到腐朽的烟榻味儿
二、考据狂魔的细节暴击
作者在历史细节上的较真程度,让我中途查了十七八次资料:
细节 | 对应的历史事实 |
女主用的德制手术器械 | 1920年代上海宝隆医院确实采购过德国器械 |
阴阳寮的俸禄制度 | 参考了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的《延喜式》残卷 |
狐妖唱的评弹曲牌 | 对照过《中国俗曲总目稿》里的工尺谱 |
最绝的是第14章,女主用雷击木制作法器的过程,简直像在看民国版的《天工开物》。作者在后记里说为了这段描写,专门去苏州找了非遗传承人学木工——这种死磕精神现在真不多见了。
2.1 那些让我起鸡皮疙瘩的设定
- 租界地下的"阴阳两界夹层",其实是根据上海软土层地质结构设计的
- 用X光机给冤魂拍"业障显影",这个脑洞我服气
- 反派用的蛊虫培育法,和1932年《中华医学杂志》记载的寄生虫实验惊人相似
三、人物塑造的真实感
李玉玲这个角色最打动我的,是她面对超自然现象时的职业本能。比如第5章遭遇画皮鬼时,她的第一反应居然是:"这皮下组织的弹性系数不正常"——这种混搭专业术语的吐槽莫名可爱。
配角们也都有血有肉:
- 总抽哈德门香烟的巡捕房探长,原型应该是淞沪警厅的华人督察
- 总在当铺里弹三弦的瞎眼相师,弹的其实是失传的《霓裳续谱》
- 那个总念叨"科学救国"的药剂师,后来发现他实验室里养着山海经里的耳鼠
四、几处让我意难平的处理
当然也有觉得可惜的地方。比如第22章突然插入的租界商会斗争,把叙事节奏都打乱了。还有结局时某个重要配角的退场,铺垫了三百多页的伏笔,最后就用两行字草草收尾...
不过最让我耿耿于怀的是对"五通神"的改编。把原本江南民间传说里淫祀邪神,改成了被殖民经济扭曲的产物。这个隐喻确实深刻,但总觉得少了点志怪小说该有的混沌感。
4.1 考据过头的副作用
有时候细节太满反而影响阅读。像第7章描写狐妖衣裳纹样,用了整整两页考证苏州缂丝技法。当时看得直想拿铅笔在书上写"此处应有删节"。
五、后劲比想象中大
现在书都看完三天了,走在路上看见穿旗袍的姑娘,还是会下意识看她的影子有没有异常。昨天路过中药铺,闻到檀香味突然想起书里"用沉香木灰测鬼气"的桥段,站在门口发了十分钟呆。
这种把民俗传说种进读者DNA里的本事,大概就是好小说的魔力吧。冰箱里还有半罐没喝完的咖啡,不知道下次遇到这么对胃口的书是什么时候了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