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校志愿汇活动有哪些常见的误解和误区

频道:游戏攻略 日期: 浏览:1

学校志愿汇活动:那些年我们踩过的坑

最近在食堂排队时,听到两个新生在讨论志愿活动:"听说参加三次就能加学分,随便签个到就行了吧?"另一个反驳:"我姐说必须每周都去敬老院才管用。"这让我想起去年帮老师整理志愿档案时,看到的各种让人哭笑不得的报名表——有把"图书馆理书"写成"图书管理员体验日"的,也有把半小时的环保宣传算成八小时服务时长的。

一、志愿活动的五大美丽误会

教学楼下那面贴满红色感谢信的公示墙,总让人觉得志愿活动就是...

1. 时间越长越光荣?

上周三社团招新,有个学弟拿着盖满公章的《100小时志愿服务证明》到处炫耀。但翻开记录本,发现他去年中秋的"月饼制作活动"从早上九点登记到晚上九点——实际上大家下午三点就收工去吃火锅了。

  • 实际情况:民政部《志愿服务记录办法》明确规定,单日服务超过8小时需特别说明
  • 典型案例:2021年某高校"迎新向导"虚报时长被通报

2. 盖章数量定成败

就像集邮一样,有些同学在不同活动中来回穿梭。我见过最夸张的,某学姐同时参加着动物救助、社区课辅、医院引导三个长期项目,结果每个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。

误区认知规范要求数据来源
盖章越多越好持续参与>碎片化参与《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》2023
活动类型求全专业深耕更受认可大学生志愿服务白皮书

二、藏在报名表里的认知黑洞

学校志愿汇活动有哪些常见的误解和误区

记得上学期帮红十字会整理志愿者档案时,发现有个男生在"急救培训"活动里写特长是...

1. 服务对象错位

去年暑假支教报名,有个舞蹈系女生非要教山区孩子跳芭蕾。结果第一天就遇到尴尬场面——孩子们光着脚在水泥地上学舞步,她却准备了专业的舞蹈鞋。

  • 正确打开方式:先做需求调研再设计服务内容
  • 参考案例:清华大学"乡村振兴工作坊"前期调研模板

2. 安全防护儿戏化

学校志愿汇活动有哪些常见的误解和误区

上个月社区防疫志愿者的培训会上,居然有人问:"发口罩的时候能不能自拍?"更夸张的是...

安全隐患规范操作依据文件
随意拍摄服务对象需签订肖像权协议《志愿服务条例》第28条
自行购买防护用品必须使用主办方物资卫健委防疫指引

教学楼的玉兰花开到第三茬时,我总算明白志愿活动不是打卡游戏。那天在社工实验室看到大二学妹正在认真设计残障人士出游方案,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手写的注意事项清单上——这才是志愿活动该有的样子吧。

网友留言(0)

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