歌唱比赛活动的背景到底是啥?咱们今天唠明白
菜市场王婶上周末拉着我念叨:"我家丫头非要参加那个啥子新歌声海选,你说这唱歌比赛咋就这么火呢?"这话倒让我想起,从社区广场到电视屏幕,歌唱比赛确实像春雨后的竹笋,一茬接一茬地往外冒。
一、老辈人记忆里的歌声
要说这唱歌比赛的渊源,得从三十年前说起。那时候我刚上小学,最期待的就是元旦晚会。班主任总会让文艺委员举着铁皮喇叭喊:"会唱歌的同学来办公室试音!"
1. 文化宫的黄金年代
1992年文化部发布的《群众文艺活动指导意见》里白纸黑字写着:每个县市至少要举办年度性群众歌咏比赛。这政策就像给全国的文化宫都装上了大喇叭,你听:
- 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每年"五月的鲜花"歌会要连唱三天
- 上海工人文化宫搞的"金嗓子大赛"能吸引长三角十几个城市的选手
- 广州的"珠江歌会"参赛者得带着单位介绍信才能报名
时期 | 典型赛事 | 参赛人数峰值 |
1990-2000 | 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 | 2.8万人(1998年数据) |
2001-2010 | 超级女声 | 15万人(2005年数据) |
2011-2020 | 中国好声音 | 43万人(2019年数据) |
二、手机改变的比赛规则
记得2013年夏天,巷口小卖部的李叔整天举着手机给闺女投票。那会儿《超级女声》改头换面成了《快乐女声》,投票方式从短信变成了APP,听说芒果台光短信收入就够买下整条商业街。
2. 短视频时代的造星流水线
去年参加表妹婚礼,发现新郎官居然是某音网红歌手。这小子腼腆地说:"就在直播间唱了三个月,比参加《好声音》海选管用多了。"这话不假,现在看看数据:
- 抖音"全民歌王"话题播放量破240亿次
- 快手"我要出唱片"活动收到31万条投稿
- B站宅歌大赛的00后参赛者占78%
三、藏在KTV里的江湖
上周同学聚会,老班长喝高了非要抢话筒。看着这群中年人唱《朋友》跑调的模样,突然想起钱柜KTV最火那会儿,服务员说周末包厢得提前三天订。
场所类型 | 典型活动 | 参与特征 |
量贩式KTV | 连锁品牌月度歌王赛 | 会员积分制+酒水优惠 |
直播平台 | 年度盛典歌手赛道 | 礼物打榜+公会扶持 |
社区广场 | 街道办组织+居委会评分 |
四、灯光背后的经济账
邻居张阿姨的儿子在婚庆公司当音控,他说现在新人婚礼都要搞歌唱互动环节。有回新人自己带乐队来,活生生把婚礼办成了小型演唱会。
3. 衍生出来的新行当
现在去艺校门口转转,除了教声乐的老师,还能看见:
- 比赛造型师(专做舞台妆发)
- 选曲顾问(根据声线定制歌单)
- 短视频运营(专门包装参赛视频)
夜市卖炒粉的老陈最近在餐车上装了音响,他说这叫"美食好声音",顾客扫码就能点歌。这让我想起二十年前走街串巷的卖唱艺人,时代变了,麦克风从铜锣湾传到了直播间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