拆解ofo的营销套路:为什么投资人愿意掏钱?
2017年夏天,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咖啡厅里,三个投资人中有两个在讨论小黄车。当时我刚入行做商业分析,亲眼见到某基金合伙人拿着印有戴威照片的BP(商业计划书)说:"这个年轻人懂流量玩法。"
把自行车变成流量入口
ofo市场部当年有个著名的工作准则:每周必须出新花样。他们确实做到了——这是我在梳理他们活动时间轴时最直观的感受。
- 免费骑行日:每月9号固定营销节点
- 红包车:骑行结束随机掉落现金红包
- 星座车:不同星座用户解锁专属福利
市场总监张希春(化名)在2017年接受《财经》采访时透露,"每次活动上线前要准备三套应急方案"。有次暴雨导致单车调度延迟,他们立即启动B计划,把线下活动转为朋友圈广告投放。
投资人最在意的三个数据
指标 | 2016Q4 | 2017Q2 | 增幅 | 数据来源 |
单日订单峰值 | 150万 | 3200万 | 2033% | 艾瑞咨询 |
用户停留时长 | 8分钟 | 22分钟 | 175% | 易观千帆 |
押金沉淀资金 | 3亿元 | 25亿元 | 733% | 36氪独家 |
那些让资本心动的"小心机"
在清华科技园的电梯里,我见过ofo的运营人员拿着平板电脑给投资人演示实时数据大屏。他们深谙三个传播技巧:
- 用城市覆盖率代替绝对用户数
- 把骑行次数换算成"相当于绕地球XX圈"
- 在融资PPT里嵌入动态热力图
2017年春节的"集五福"活动就是个典型案例。通过与支付宝合作,ofo把日活用户从600万直接拉升到950万,这个数据出现在他们E轮融资材料的第一页。
不得不说的押金魔法
记得当时有位投资人私下算过账:"就算每人押金199元,1000万用户就是19.9亿现金流。"这种资金池模式在路演时被包装成"用户粘性保障体系",实际上支撑着他们快速扩张的底气。
时间节点 | 押金规模 | 对应动作 | 信息来源 |
2016.12 | 3.2亿元 | 启动城市扩张 | 界面新闻 |
2017.06 | 24.8亿元 | 进军海外市场 | 财新周刊 |
当营销遇到现实重力
2018年初春,我在望京SOHO见到刚开完董事会的戴威。他手里攥着半瓶矿泉水,西服皱得像是刚从行李箱拿出来。那天应该是在讨论要不要接受滴滴的收购要约。
回头来看,ofo的营销策略确实为它赢得了关键的融资窗口期。根据IT桔子数据,他们在2017年拿到的4.5亿美元D轮融资中,有60%的投资方明确表示看重其用户增长能力。
如今路过中关村地铁站,还能看到几辆褪色的小黄车歪在绿化带里。车筐里落满银杏叶,锁具上结着白色的盐霜,就像被按了暂停键的资本游戏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