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:从校园到社会的成长日记
七月的阳光晒得人发烫,我蹲在社区广场的花坛边,看着手里皱巴巴的调研问卷。这是我第三次被路人摆手拒绝,汗水顺着脖子流进校服领口。突然有瓶冰镇矿泉水递到眼前,"同学,天热先喝口水吧",抬头看见社区王主任和善的笑脸——这便是我社会实践故事的开端。
一、活动前的准备就像收拾行李箱
我们小组原计划用三天完成准备工作,结果光是确定实践方向就吵了整整一下午。李想坚持要做社区垃圾分类调研,理由是"容易出数据";王小雨红着眼圈说想去养老院,"上学期张奶奶还教我编中国结呢"。
- 踩点侦查:骑着共享单车把三个备选社区转了个遍,发现新兴小区的垃圾站确实分类明确,但老社区连垃圾桶颜色都不统一
- 物资清单:
- 折叠桌(后来发现社区可以提供)
- 500份双色印刷问卷(最终只回收327份)
- 急救包(真的用上了,给中暑的刘大爷涂过风油精)
那些意料之外的备案
原以为准备够充分了,直到活动当天突降暴雨。我们缩在社区活动室里,听着雨点砸在铁皮屋顶上,把准备好的线下问卷临时改成线上版本。社区工作人员教我们用他们的公众号推送,反而比预期多收集了58份有效问卷。
二、实践现场的酸甜苦辣
每天早上七点半集合,总能看到赵阳阳顶着鸡窝头狂奔而来,手里抓着咬了一半的煎饼果子。我们在社区支起"环保知识小课堂",刚开始只有零星几个带孙子的老人围观。
日期 | 参与人数 | 突发状况 | 应对措施 |
Day1 | 23人 | 宣传展板被风吹倒 | 用社区健身器材压住边角 |
Day3 | 41人 | 问卷二维码被小孩撕坏 | 启用备用二维码贴纸 |
Day5 | 89人 | 临时增加场地需求 | 协调社区会议室 |
最惊喜的是第三天下午,几个初中生主动加入我们,用他们自制的短视频帮我们在抖音上宣传。看着点赞数从个位数涨到300+,突然觉得手里的冰棍都甜了几分。
三、数据背后的温度
回收的问卷里藏着许多故事。有位老教师特意在空白处写了三页建议,快递小哥填问卷时还不停看手机抢单,还有个五年级小朋友用拼音夹杂着汉字认真作答。
- 垃圾分类知晓率:新社区82% vs 老社区47%
- 愿意参加环保志愿活动:青年群体23% vs 退休人员68%
- 获取环保知识主要渠道:短视频平台占比61%
这些数字让我们重新调整了宣传策略,周末的亲子工作坊加入手工改造旧物环节,现场用饮料瓶制作的花盆被阿姨们抢着要带回家。
当理论撞上现实
课本里说的"沟通技巧"在实战中完全变样。教赵奶奶使用分类APP时,发现她老花眼看不清手机,最后我们手绘了放大版操作图。李大叔直言:"你们学生娃说的可回收物,到了垃圾车还不是一锅端"——这句话让我们沉默了很久。
四、实践活动的蝴蝶效应
原定两周的活动延长到十八天,社区主任邀请我们参加季度工作总结会。最意想不到的是,菜市场水果摊主主动来找我们:"听说你们在搞环保,我这的纸箱以后都留着?"
离场那天收拾物资,发现最初准备的500份问卷少了13份——后来在社区公告栏上看到,有居民把问卷空白面当便签纸,贴着水电费催缴通知。
阳光透过香樟树叶在水泥地上洒下光斑,小组成员互相看着对方晒黑的脸庞突然笑出声。远处传来熟悉的呼喊:"同学们,下周的志愿者培训记得来啊!"王主任挥着手,她身后跟着三个刚放暑假的中学生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