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食社厨师大赛评选标准揭秘
美食社的厨师评选标准到底有啥门道?
街角新开的川菜馆子飘来阵阵香气,王大妈端着饭碗在小区凉亭唠嗑:"听说美食社又要搞那个厨师大赛了?上次得奖的李师傅现在开分店都开三家了!"这话可把旁边择菜的陈婶急坏了:"我家女婿在酒店当二厨,正琢磨着参赛呢!"
一、评委手里的打分表长啥样?
美食社的评审手册足足有三十多页,不过咱老百姓记住这三点就够了:
1. 厨房里的真功夫
- 刀工要像裁缝师傅:切蓑衣黄瓜能透光才算合格
- 火候要像老中医把脉:干炒牛河得带着镬气上桌
- 调味要像钢琴调音师:宫保鸡丁的荔枝口得酸甜刚好
2. 菜市场到餐桌的故事
去年有个年轻厨师用菜场淘汰的歪脖子茄子做了道擂椒茄子煲,愣是把五位评委吃出了童年回忆。评委张老爷子当场拍桌子:"这才叫'不时不食'!"
3. 后厨比前厅还干净
- 生熟砧板用错直接扣10分
- 调味罐上有油渍?卫生项别想拿A
- 冷菜间温度超8℃立马亮黄牌
二、专业评审和街坊邻居谁说了算?
评分项目 | 专业评审(60%) | 大众评审(40%) |
传统技法 | 精确到秒表计时 | 只看成品卖相 |
创新指数 | 要求有理论依据 | 按'眼前一亮'打分 |
摆盘艺术 | 参考《中国烹饪艺术年鉴》 | 手机先吃才算数 |
三、参赛大厨的闯关秘籍
海选现场总能看到些有意思的场景:
- 粤菜师傅带着自己的砂锅煲仔
- 面点达人扛着二十斤重的枣木擀面杖
- 西餐主厨现场解冻三文鱼被扣分时的懊恼
决赛日的秘密武器
去年夺冠的苏帮菜师傅老周偷偷跟我说:"我那碗三虾面的虾籽,是比赛前夜现剥的太湖白虾,凌晨三点还在厨房挑虾线呢!"
四、菜市场里的评分暗战
您可能不知道,比赛前三天就有工作人员伪装成顾客,专门去选手常采购的摊位突击检查:
- 鱼摊老板会不会现杀现捞
- 蔬菜有没有农药残留报告
- 猪肉摊的检疫章是不是新鲜的
暮色渐浓,美食社的评委们还在为最后两分争执不下。窗外飘来糖炒栗子的香气,记分员小张的肚子已经叫了三回。这场关于美味的较量,从来都不只是灶台前的那把火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