蛋仔派对精神病院陶美娟
当蛋仔派对遇上精神病院:一个叫陶美娟的护士长
凌晨两点十七分,我第三次删掉刚写好的开头。咖啡杯底黏着糖渍,键盘缝里卡着半块蛋黄酥碎屑——这大概就是自由撰稿人所谓的"灵感宵夜"。今天要写的选题特别拧巴:"蛋仔派对精神病院陶美娟",这九个字摆在一起就像把棉花糖扔进消毒水,甜腻和刺鼻混作一团。
精神病院里的粉色派对
第一次听说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的"蛋仔派对",是在某精神科医生的朋友圈。照片里五六个穿病号服的人围坐成圈,中间摆着DIY的纸杯蛋糕,有个扎双马尾的护士正往患者手心挤奶油。配文写着:"陶姐的保留节目,每周三下午雷打不动"。
后来才知道,这个被称作"陶姐"的陶美娟护士长,在精神科干了二十三年。她有个特别的本事:能把各种流行元素嫁接进严肃治疗。去年《蛋仔派对》游戏火起来后,她居然说服院领导买了正版授权,把游戏里那套闯关机制改造成了现实版康复训练。
- 情绪识别关卡:患者要通过表情包卡片匹配情绪类型
- 社交障碍训练:组队完成"运送鸡蛋"的肢体协作游戏
- 记忆力挑战:复述虚构的"蛋仔家族"人物关系
最绝的是奖励机制——表现好的患者能获得"黄金蛋仔"贴纸,攒够十张可以换陶护士长手作的咸蛋黄酥。有患者跟我说:"比氯氮平好吃多了,就是容易掉渣。"
白大褂下的烟火气
在住院部三楼的活动室见到陶美娟时,她正蹲在地上粘被扯坏的卡纸头饰。46岁的人穿粉色护士鞋,左手腕套着三根彩色橡皮筋——后来发现是帮患者扎头发备用的。
时间 | 常规流程 | 陶氏改良版 |
早晨查房 | 体征监测+服药监督 | 附带"今日蛋仔小剧场"剧情接龙 |
团体治疗 | 标准化心理量表 | 用乐高积木搭建"理想蛋仔岛" |
"刚开始被主任骂不务正业。"她往保温杯里扔了颗话梅,"直到有个拒食症姑娘为参加派对主动吃了半个月饭,他们才闭嘴。"去年院庆日,康复科患者自发排了出《蛋仔勇闯精神病院》的舞台剧,演到"陶妈妈用蛋糕换药片"那段,台下家属哭倒一片。
那些被糖衣包裹的药
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买账。知乎上有位自称前同事的网友发帖:"把严肃医疗娱乐化,考虑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波动风险吗?"陶护士长抽屉里确实收着三封投诉信,最尖锐的那封用红笔写着"拿患者当养成游戏"。
但我在病历档案室翻到的数据很有意思:参与"蛋仔疗法"的抑郁症患者,平均住院周期缩短11.6天;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提高34%。这个结果后来被写进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》2023年增刊,虽然研究方法被几位教授质疑不够严谨。
有个细节很戳人:每周派对结束后,陶美娟会蹲在垃圾桶旁边分类残余物。"奶油裱花袋要单独处理,曾经有患者偷偷收集这个。"她说这话时,正把半块没动过的蛋糕掰碎,"精神科护士得像幼儿园老师+刑警队长+甜品师的三合一"。
粉色护士鞋踩过的荆棘路
陶美娟的职业生涯始于1999年广州某专科医院。那时精神科病房还是铁栅栏门,约束带使用率是现在的七倍。"第一次被患者吐口水,躲在更衣室哭完,发现白大褂口袋被人塞了朵皱巴巴的纸花。"
转折点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。作为心理援助队成员,她发现孩子们对毛绒玩具的反应比标准化问卷强烈得多。回广州后就开始往白大褂口袋里装橡皮糖,这个习惯保持至今——虽然糖尿病科主任警告过她三次。
- 2014年尝试用《植物大战僵尸》角色讲解药物作用
- 2017年自创"情绪温度计"手环被厂家剽窃设计
- 2020年疫情期间用直播教患者做舒芙蕾
现在她的办公桌抽屉像个百宝箱:泡泡玛特盲盒、可擦写蜡笔、甚至还有套《集合啦!动物森友会》的限定卡牌。"精神康复的本质,就是帮患者重新找到和世界玩耍的方式。"说这话时她正在粘新的蛋仔贴纸,胶水蹭到了护士牌上。
窗外传来晨间操的音乐声,保洁阿姨开始挨个病房收垃圾。陶美娟突然拍了下脑门:"完蛋!今天答应帮9床小姑娘编辫子,用的就是蛋仔蓝的丝带。"她小跑着消失在走廊拐角,粉色护士鞋在地砖上蹭出道浅浅的奶油印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