户外活动中的急救知识和技能
户外活动中的急救知识和技能:关键时刻的生存指南
上周和邻居老张去爬山时,他踩到松动的石块扭了脚踝,疼得直冒冷汗。幸亏出发前我往包里塞了弹性绷带,临时固定后才慢慢搀着他下山。这件事让我深刻意识到——户外急救技能不是选修课,而是生存必修课。
一、户外最常见的5类伤害与应对方案
根据美国野外医学协会2022年统计数据,83%的户外事故集中在以下场景:
1. 扭伤与骨折的黄金处理期
- 前10分钟:立即停止活动,用登山杖或树枝制作临时夹板
- 30分钟内:用冰袋或冷水浸湿毛巾冷敷(每次不超过20分钟)
- 24小时内:保持患肢抬高,每小时重复冷敷3-4次
损伤类型 | 判断要点 | 紧急处理 |
---|---|---|
轻度扭伤 | 局部肿胀但能轻微活动 | RICE原则(休息/冰敷/加压/抬高) |
疑似骨折 | 畸形/异常活动/骨擦音 | 固定两端关节,勿尝试复位 |
2. 创伤出血的现场控制
去年参加户外救援培训时,教练演示过用冲锋衣内胆加压止血的方法:将干净布料折叠成8层,用力按压伤口直到出血减缓。记得要戴好防护手套,避免直接接触血液。
二、必须掌握的3大救命技能
1. 自制担架的3种材料
- 两根2米长树干+防水布
- 折叠椅+捆扎带
- 双人背包反向对接
2. 失温症的分阶段处置
阶段 | 核心体温 | 处置要点 |
---|---|---|
轻度失温 | 35-33℃ | 更换干燥衣物,饮用温热糖水 |
中度失温 | 33-30℃ | 使用保温毯,避免剧烈运动 |
重度失温 | <30℃ | 保持平卧,等待专业救援 |
三、急救包的秘密配置清单
资深驴友老周的急救包总比别人多三样东西:超细纤维毛巾、口腔屏障膜和荧光棒。他说这些年在山里救过7个人,有次就是靠荧光棒在夜里引导了救援直升机。
- 基础版(1日行程):
- 5×5cm无菌敷料×10
- 三角形绷带×2
- 含75%酒精的独立包装棉片
- 进阶版(3日以上):
- 止血纱布(5×9规格)
- 应急保温毯(金色面朝外)
- 便携式呼吸面罩
四、常被忽略的预防细节
去年夏天参加峡谷穿越,队里小王因为没给水袋消毒,第三天开始腹泻发烧。后来才知道,用1%浓度的碘伏溶液浸泡水袋内壁15分钟,就能杀灭多数致病菌。
1. 药品保存的注意事项
- 硝酸甘油片需避光保存,每6个月更换
- 抗生素软膏开封后有效期缩短至1个月
- 体温计要单独存放,避免挤压碎裂
记得每次出行前检查急救包,上次用的止血带是否已经补充,消毒棉签的包装是否完整。这些东西平时觉得占地方,真到用的时候,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差别。
把急救手册放在背包侧袋容易拿到的地方,天气好的周末带着家人模拟演练几次。当5岁的小女儿都能正确演示如何打救援绳结时,你会发现这些准备从不是多余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