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神病院全是玩第五人格的
精神病院全是玩第五人格的?这事我得掰扯掰扯
凌晨三点刷到这条热搜时,我差点把枸杞茶喷在键盘上。作为每周都去精神卫生中心做志愿者的老油条,今天非得用亲眼所见说道说道——你们想象中那种"整个病区都在开黑"的魔幻场景,跟真实情况差了十万八千里。
一、病房里的电子设备管理现状
先说个冷知识:国内90%以上的公立精神科病房实行电子设备管制。去年《中国精神卫生机构管理规范》更新后,我特意翻过条款:
- 急性期患者禁止携带智能手机
- 康复期患者每天限用1-2小时
- 所有设备需通过院方内容审核
上周三在开放病区,亲眼看见护士长收走个小伙子的手机,就因为他在玩某款恐怖游戏。医生后来跟我解释:"刺激性画面可能诱发被害妄想症状复发"。
二、游戏行为的具体数据
通过半年观察记录(当然得保护患者隐私),整理出这份非正式统计:
活动类型 | 参与人数占比 | 日均时长 |
棋牌类游戏 | 62% | 45分钟 |
手机小游戏 | 28% | 23分钟 |
网络联机游戏 | 3% | 12分钟 |
看见没?连消消乐都比第五人格热门二十倍。倒是见过有个抑郁症姑娘玩《光遇》,说里面温暖的社交氛围让她舒服。
三、治疗中的数字疗法真相
现在有些私立机构确实在试点游戏化治疗,但跟你们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:
- 用的是定制版《俄罗斯方块》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
- VR设备辅助暴露疗法治疗恐惧症
- 节奏游戏改善精神分裂患者的认知功能
王医生有次跟我吐槽:"上次有家属质问为什么不让病人玩吃鸡练团队协作,我差点把诊疗指南拍他脸上。"
四、患者们的真实日常
早上八点查房时最常见到什么?
- 组团打太极拳的大爷大妈
- 在园艺角修剪多肉的强迫症患者
- 围着桌子下象棋的康复期病人
去年冬天有个特别暖心的场景:十几个患者在活动室合唱《明天会更好》,声音大得把走廊声控灯都震亮了。这种真实的生活气息,可比游戏截图动人多了。
当然也有例外情况。记得有个电竞职业选手来戒游戏成瘾,治疗期间他偷偷用老人机玩贪吃蛇,被护士发现时辩解:"这不算电子游戏吧?诺基亚自带的!"
五、为什么这种谣言会流行
琢磨了下,大概有三个原因:
- 大众对精神疾病的刻板印象(总觉得患者行为都很"疯癫")
- 游戏污名化的社会心态作祟
- 短视频平台为流量刻意制造反差
上个月某网红拍的"精神病院电竞大赛"视频,后来被扒出来是在康复中心拍的公益活动,参赛者全是工作人员扮的。
写着写着天都亮了,窗外的早班公交车正经过精神卫生中心。能看见晨练的患者们在院子里散步,有个穿蓝条纹病号服的大哥正对着银杏树打太极——看那架势,可比游戏里抽限定皮肤专注多了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