阴阳师玩家就是棉花人吗

频道:游戏攻略 日期: 浏览:1

当有人说"阴阳师玩家就是棉花人"时,他们到底在说什么?

凌晨三点,我刷到这条微博时差点把冰可乐喷在键盘上——"玩阴阳师的都是棉花人吧?抽卡上头的样子像极了超市抢购打折棉被的大妈"。这话虽然刻薄,但仔细想想,我们寮里确实有个大佬连续三个月凌晨四点准时上线,就为了蹲神秘图案的蓝票。

一、棉花人这个梗是怎么来的?

最早是去年贴吧的段子:"当代年轻人三大特质——像棉花一样被生活压垮、像棉花一样蓬松空虚、像棉花一样易燃易爆炸"。后来不知怎么的,这个标签就跟抽卡游戏玩家绑定了,特别是阴阳师这种需要长期养成的游戏。

我采访了二十多个玩家,发现大家被叫"棉花人"主要因为这几个特征:

  • 弹性工作时间:能为了魂土爆肝到天亮,也能在非活动期咸鱼到长草
  • 奇怪的执着点:宁可吃泡面也要给新式神凑满技能黑蛋
  • 对概率的扭曲认知:总觉得"下次十连肯定出"

二、数据说话:玩家真实画像

根据网易2022年发布的《阴阳师用户行为报告》,实际情况可能比段子复杂得多:

日均在线时长 1.8小时(但32%玩家集中在晚上10-12点)
月均消费 87元(不过前5%大佬贡献了60%流水)
式神收集率 全图鉴玩家仅占7.3%

我们寮的会计小姐姐算过笔账:她玩三年总共花了2300,平均每天2块钱,还没她买奶茶的花销多。"说是棉花人,其实比健身房年卡用户坚持得还久"——这话我深有体会,毕竟我健身卡早过期了,但签到已经1200多天。

三、为什么这个标签不完全准确?

上周帮萌新过魂土时突然想明白,用"棉花人"概括所有玩家就像用"非酋"形容所有抽卡用户一样片面。至少我认识这些玩家类型就完全不同:

阴阳师玩家就是棉花人吗

1. 养老型玩家

我师父就是典型,每天上线15分钟收个菜,新式神随缘抽。有次我问他怎么忍得住不抽卡,他回了句:"年纪大了,更享受看着仓库里6个未收录的快乐。"

2. 学术型玩家

寮里有个数学系博士,专门做了个《御魂强化概率模型》。有次喝酒他说漏嘴,靠这个模型在藏宝阁倒卖御魂赚了八千多。"你们都说玄学,其实都是贝叶斯定理"——这话让我突然觉得手里的招财头不香了。

3. 社交型玩家

记得去年疫情封控时,我们寮的语音频道成了半个心理咨询室。有个武汉的护士小姐姐说,每天下班听大家插科打诨是她最放松的时刻。"你说这是棉花人?这分明是赛博安全毯"。

四、游戏策划的"棉花陷阱"

不过必须承认,游戏机制确实在刻意培养某些"棉花属性":

  • 凌晨更新的活动(人类学家项飙在《把自己作为方法》里提过这种"时间殖民"策略)
  • 碎片化日常(就像往棉花里掺小石子,让你总觉得硌得慌)
  • 成就系统设计(那个"连续100天签到"的成就,我怀疑是策划的恶趣味)

最绝的是那个"即将结束"的倒计时标签,每次看到都让人手指发痒。有次我盯着这个界面看了十分钟,突然想起《上瘾》这本书里说的——"红色数字是最廉价的焦虑贩卖机"。

五、当游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

去年搬家整理东西时,翻到2017年的手帐,上面写着:"今天抽到茨木了!"。突然意识到这个游戏已经陪我度过考研、分手、换工作所有重要节点。那些说"棉花人"的人可能不懂,对于很多人来说,阴阳师早就不是简单的抽卡模拟器了。

就像今早维护时,寮频道突然有人说了句:"你们发现没?崽战应援板就像电子版毕业纪念册。"下面立刻跟了二十多条回忆杀。此刻窗外天刚蒙蒙亮,电脑风扇嗡嗡响,我突然觉得,当个"棉花人"好像也没什么不好。

网友留言(0)

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