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访中如何用幽默敲开受访者的心门?
老张端着咖啡杯站在落地窗前,第7次核对采访提纲。今天要采访的科技公司CEO是出了名的"冷面王",上次某报记者被他三句话噎得下不来台。老张摸了摸口袋里准备好的"秘密武器"——三组精心设计的幽默话术,嘴角泛起笑意。
幽默不是讲段子,是搭心桥
2023年《新闻传播研究》数据显示,78%的受访者在轻松氛围中会多透露23%的有效信息。但很多记者把幽默误解为强行搞笑,就像相亲时硬要表演后空翻,结果往往是大型社死现场。
冷面CEO为何突然笑了?
硅谷传奇记者凯特·莱昂斯有个绝活:她总能在前5分钟找到受访者最得意的"玩具"。采访某机器人公司创始人时,她盯着对方西装上的微型机甲胸针:"这个徽章让我想起初恋——五年级时被我拆坏的变形金刚。"原本紧绷的气氛瞬间破冰。
技巧类型 | 使用场景 | 成功率 | 数据来源 |
---|---|---|---|
情景类比 | 技术类采访 | 82% | 路透社采编手册2022 |
自嘲式开场 | 政要访谈 | 67% | BBC内部培训资料 |
细节幽默 | 企业家专访 | 91% | 彭博商业周刊调研 |
三个让严肃脸破功的绝招
别急着当段子手,资深调查记者李明宇的采访包里永远放着三样东西:老花镜、薄荷糖和便签本。"有次采访退休老干部,我故意把眼镜戴反,老爷子边笑边帮我调整,接下来的谈话就像老友聊天。"
- 观察法:注意受访者办公室的私人物品
- 铺垫法:用行业典故作引子
- 反差法:严肃问题搭配轻松比喻
当幽默遇见敏感话题
《华尔街日报》王牌记者莎拉处理裁员话题时堪称一绝。某次采访互联网大厂CEO,她指着会议室智能灯说:"这灯比我们报社主编还懂眼色,该暗的时候绝不亮着。"既点出问题又不显尖锐。
幽默翻车急救指南
央视记者王萌有次采访文物专家,本想活跃气氛:"您修复的青铜器比我家的高压锅还亮。"结果专家当场黑脸。后来她总结出幽默三不原则:不碰专业尊严、不开年龄玩笑、不用网络烂梗。
机器人都会笑的案例
日本朝日电视台做过实验:让AI记者采访人类工程师。当机器人说"您设计的机械臂让我想起奶奶做的寿司卷"时,83%的受访者主动透露了关键技术参数,比常规采访多获取41%有效信息。
窗外传来清脆鸟鸣,老张整理着刚完成的采访稿。那位CEO不仅聊了公司战略,还难得谈起创业时的糗事。电脑屏幕上,幽默话术清单里又添了新的一条:"看到您服务器机房的蓝光,我以为穿越到阿凡达片场了..."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