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建活动中如何让专业与科学“活”起来?

频道:游戏攻略 日期: 浏览:1

上周三参加社区主题党日活动时,老张端着保温杯跟我嘀咕:"现在搞党建就像煮白开水,流程倒是规范,就是缺了点滋味。"这话让我想起去年某单位组织"重走长征路"活动,结果参与者在农家乐打了一下午麻将。要让党建活动既有专业高度又有科学温度,咱们得琢磨点实在法子。

一、专业不是说教,是精心设计的"导航仪"

去年参加某国企的党史知识竞赛,主持人把"三湾改编"说成"三湾装修",台下老教授差点摔了茶杯。专业性的保障得从三个维度着手:

  • 智库护航:像浦东干部学院开发的情景模拟课程,就是请中央党校专家全程指导
  • 人才储备:上海某街道培养的"红色讲解员",人均培训120课时才上岗
  • 流程质检:参考《基层党组织活动规范》建立三级审核机制
传统做法 科学优化 数据来源
照本宣科读文件 情景模拟+角色扮演 《组织生活创新案例集》
年终突击补记录 全过程数字化留痕 中组部调研报告
凭经验安排内容 大数据分析需求 人民网党建云平台

二、科学不是冰冷,是量身定制的"温度计"

让党建活动专业科学“活”起来的创新法子

某社区搞"红色家书诵读"活动,给00后党员发纸质书信,结果年轻人问"能不能扫码听语音版?"这提醒我们要做好三件事:

  • 活动前做需求雷达扫描:用问卷星收集200+样本再设计内容
  • 过程中设效果晴雨表:每半小时收集参与度数据
  • 结束后有改进指南针:参照PDCA循环优化流程

三、创新不是折腾,是精准发力的"手术刀"

杭州某互联网公司党建搞得风生水起,他们用"游戏化积分系统"管理党员学习。关键是把马斯洛需求理论融进活动设计:

  • 生理需求:提供定制化学习便当
  • 安全需求:建立容错纠错机制
  • 社交需求:设置跨界交流环节

看着窗外银杏叶打着旋儿落下,想起去年跟着乡村振兴考察团去贵州,当地把"三会一课"开在田间地头,老支书拿着土壤检测报告讲"党的政策就像测土配方"。或许这就是专业与科学最好的注脚——既接天线又接地气。

网友留言(0)

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