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道德讲堂遇上创意图片:一场让学生主动抬头的实验
周三下午的道德讲堂时间,阳光斜斜地照进教室后排,十几个学生低头刷着手机,讲台上的老师正对着PPT逐字朗读。这样的场景,在某中学德育主任李老师的记忆里重复了三年,直到他们在去年秋天尝试把手机镜头对准了道德教育。
传统模式的困境与转机
德育教研组的会议记录本上,整齐排列着过去五年的困惑:"到课率100%,参与度不足40%"、"案例分析环节冷场严重"、"学生反馈内容离现实太远"。转折发生在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《新时代大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》,其中"创新载体形式,增强实践体验"的指导意见,像把钥匙打开了德育团队的新思路。
那些年我们试过的笨办法
- 强制要求记笔记,结果发现本子上画满涂鸦
- 增设有奖问答环节,演变成少数活跃分子的专场
- 播放感动中国视频,收获最多的是低头玩手机的后脑勺
用镜头重新定义道德观察
去年9月,德育组给高一新生布置了特别任务:用手机拍摄"校园里的道德微光"。最初收到的是各种表情包式抓拍,直到有个女生上传了食堂阿姨弯腰擦拭地面积水的九宫格组照,配文"弯腰的弧度比数学考卷更动人",点赞量当晚破百。
活动形式 | 参与率 | 二次传播率 | 正向反馈 |
传统讲座 | 100% | <5% | 38% |
图片活动 | 85% | 62% | 79% |
让手机从敌人变盟友
德育团队设计了阶梯式活动框架:
- 观察阶段:每周发布拍摄主题(关怀、诚信、责任等)
- 创作阶段:允许单图、组图或图文结合
- 展示阶段:走廊变身露天影展,扫码即可弹幕互动
意料之外的蝴蝶效应
高二(3)班的小陈在拍摄"校园守护者"系列时,跟着保洁阿姨工作了半天。后来他在周记里写:"原来教学楼每天要产生28桶垃圾,而王阿姨的工资条数字还没我的球鞋价格高。"这份周记被复印张贴在年级公告栏,引发了持续两周的"零垃圾日"学生自发行动。
教师群的深夜讨论
- 语文老师把优秀摄影作品改编成微写作素材
- 美术老师开设构图与叙事工作坊
- 信息技术老师开发图片伦理评价系统
窗外银杏叶第三次变黄时,德育主任发现了个有趣现象:原来总爱逃课的几个男生,现在会提前到讲堂调试投影设备。他们最新策划的"时光对比影集",把三年前的校园不文明现象与当下场景并置,在家长群收获了满屏大拇指表情。
当快门声成为思考的开关
或许教育的真谛,就是把那些大道理藏进生活褶皱里。就像那个总被拿来举例的经典案例——当学生们开始用镜头寻找美好,道德说教就变成了他们手机相册里真实可触的光影故事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