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月的训练场上,某部指导员老张正用平板电脑播放《长津湖》片段,二十多个年轻战士围坐在装甲车旁看得入神。这种带着泥土味的课堂,正是改革强军主题教育活动带来的新气象。
一、从"填鸭式"到"沉浸式"的转变
去年参加朱日和演习的某合成旅做过统计:改革前政治教育到课率89%,但课后知识点掌握率仅有43%。如今在草原驻训场,他们用"战地故事会"替代了照本宣科,官兵们自己讲述爷爷辈的抗战经历,旅史馆的文物复制品在帐篷里巡回展览。
教育形式 | 改革前(2020) | 改革后(2023) | 数据来源 |
---|---|---|---|
理论考核优良率 | 62.3% | 88.7% | 《全军政治工作年报》 |
官兵主动参与度 | 34% | 79% | 国防大学调研报告 |
1.1 把课堂搬到战位上
海军某驱逐舰支队有个不成文规定:每次出海都要组织"甲板辩论会"。机电兵小王记得,有次讨论信息化战争时,老班长突然指着仪表盘说:"咱们这些按钮就是新时代的钢枪!"这句话后来被印在了轮机舱的墙上。
二、科技赋能带来的化学反应
火箭军某基地最近上线了"红色剧本杀"系统,官兵们通过VR设备"亲历"南昌起义。数据显示,使用沉浸式教学后,重大历史事件记忆留存率提升了2.3倍(数据来源:《军事教育技术蓝皮书》)。
- 智能终端覆盖98%基层单位
- 军事职业教育平台注册率100%
- 云端微课日均点击量超200万次
2.1 数据画像精准施教
北部战区开发的"思想心电图"系统很有意思。通过分析3000多名官兵的阅读偏好和训练数据,自动生成个性化学习方案。有个坦克车长说:"推送的《孙子兵法与现代战争》正好解决了我上周演习中的困惑。"
三、从"单兵作战"到"体系联动"
记得去年参加边境联合巡逻时,指导员老李的挎包里总装着三样东西:智能平板、战术手电和辣椒酱。他说现在政治教育就像这辣椒酱,要拌着训练生活的"主食"吃才够味。
工作模块 | 融合方式 | 典型事例 |
---|---|---|
战斗精神培育 | 嵌入战术训练 | 突防演练中植入党史问答环节 |
作风纪律养成 | 结合内务管理 | 将条令条例改编成军营RAP |
夜深了,哨兵小陈在岗亭里点开手机上的"强军夜读"专栏。远处的探照灯扫过营地,照在宣传栏新换的标语上:"教育跟着任务走,课堂围着战位转"。熄灯号响起时,他悄悄把刚写的戍边日记塞进了迷彩服口袋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