营销活动的目标受众到底是谁?看完这篇你就懂了
上周三在咖啡馆听见隔壁桌两个创业者争论:"咱们新产品该卖给大学生还是职场新人?"红衣服的姑娘急得直转笔,白衬衫小哥往拿铁里猛加糖。这场景让我想起去年帮连锁奶茶店做推广时,老板拍着桌子说:"我管他受众是谁,反正18-35岁都给我投!"结果三个月后,营销费烧掉20万,转化率还不到1.2%。
一、揭开目标受众的神秘面纱
与其说我们在找"一群人",不如说是在找"特定场景下的需求集合"。去年双十一有个经典案例:某国产护肤品牌把35-45岁家庭主妇细分为"接送孩子时会补妆的妈妈"和"周末聚会需要精致妆容的主妇",针对前者推便携式气垫,后者推全套彩妆盘,客单价直接提升47%。
1.1 消费者画像的四个维度
- 基础属性:别停留在年龄性别,要细化到"哺乳期妈妈"或"退休教师"
- 行为特征:是喜欢直播间秒杀,还是爱看产品测评长文?
- 心理需求:买学区房是为孩子教育焦虑,还是投资保值?
- 场景触发:雨天外卖火锅套餐,晴天户外烧烤食材
维度 | 传统划分 | 精细划分(数据来源:尼尔森2023消费报告) |
年龄 | 25-35岁女性 | 产后6个月内新手妈妈 |
消费习惯 | 月均消费5000元 | 每周三次社区团购生鲜 |
触媒习惯 | 刷短视频 | 晚上9点后看育儿博主直播 |
二、藏在数据里的魔鬼细节
去年帮某宠物食品品牌做调研时发现个有趣现象:买进口猫粮的不仅是月入过万的白领,还有三四线城市的退休阿姨。她们把猫咪当孙子养,舍得买128元/罐的主食罐头。这就是为什么不能简单按地域或收入划分受众。
2.1 三个常被忽略的筛选器
- 生命周期阶段:新婚夫妇和银婚夫妻对家电需求天差地别
- 价值观标签:环保主义者vs性价比至上者
- 决策链路长度:买手机壳3分钟决策,选早教机构要调研半个月
还记得星巴克推出的猫爪杯吗?表面看是吸引年轻女性,实际上精准击中了"愿意为萌宠周边排长队"的社交货币收集者。据Statista数据显示,这类人群平均每月会在社交媒体发布2.3次带有品牌logo的内容。
三、实战中的受众定位魔法
上个月路过写字楼下的便利店,发现早餐套餐从原来的"面包+咖啡"变成了"三明治+酸奶+维生素软糖"。店员说这是根据周边公司体检数据调整的——亚健康状态的90后上班族占比超过61%。
3.1 动态调整受众策略
- 节假日把"异地情侣"切换成"回乡探亲族"
- 疫情后重点关照"居家办公设备升级者"
- 经济下行期关注"消费降级中的品质坚持者"
行业 | 表面受众 | 隐藏受众(数据来源:艾瑞咨询) |
在线教育 | 学生 | 焦虑的80后父母 |
健身App | 运动爱好者 | 体检报告异常的上班族 |
预制菜 | 年轻租客 | 带孙子的银发族 |
那天在超市遇见个有意思的事:调味品货架前,六十多岁的阿姨拿着手机对照抖音菜谱买藤椒油。导购员说最近三个月,中老年顾客拿着短视频买调味品的比例涨了3倍。你看,目标受众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。
四、避开那些要命的认知陷阱
朋友开的亲子餐厅去年差点倒闭,就是误把"所有带孩子家长"当受众。后来重新定位为"想安静吃顿饭的二胎妈妈",增设儿童游乐区监控直播屏,营业额当月回升40%。
- 别把用户说的当真相:用户调研时说想要便宜,实际下单却选颜值高的
- 警惕数据均值陷阱:人均消费200元,可能是10人里1个买2000其他人不消费
- 注意消费场景迁移:以前在商场试衣间自拍,现在直接直播间云试穿
最近帮母婴品牌做咨询时发现,95后爸爸们尿布购买决策参与度比三年前提升65%。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奶粉广告开始出现潮爸形象,而不是清一色的妈妈抱着宝宝。
4.1 受众识别新思路
- 看社交媒体评论区真实抱怨
- 分析深夜时段的搜索关键词
- 跟踪外卖平台的凑单商品
就像上周在电梯里听到的两个白领聊天:"你说现在的美妆博主,怎么都在教男生给女朋友选口红?"你看,受众定位这件事,永远有意想不到的新角度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