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遗傩戏和蛋仔派对终点到底在哪儿?
凌晨两点半,我盯着电脑屏幕发呆,咖啡杯早就空了。这个问题困扰我好几天了——傩戏和蛋仔派对这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,怎么就被网友硬凑成了热搜词?更离谱的是,居然有人问它们的"终点"在哪儿?
先搞明白傩戏是什么
去年在江西婺源采风时,我亲眼见过傩戏表演。凌晨四点,村民们戴着樟木雕刻的面具跳"鬼舞",鼓点震得我胸口发麻。老艺人说这是"驱疫逐鬼",从商周时期传下来的,2006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- 分布地区:主要藏在江西、湖南、贵州的山区
- 核心道具:那些狰狞面具每个都有名字,比如"开路将军""土地公"
- 现状:会全套仪式的老人最年轻的都68岁了
为什么说傩戏没有终点?
跟村里文化站长老李聊到凌晨,他抽着烟说:"我们这傩戏啊,就像山里的野葡萄藤,看着要枯死了,开春又冒新芽。"这话真绝了——非遗传承本来就是循环往复的过程:
1980年代 | 差点断代 |
2006年 | 申遗成功迎来转机 |
2023年 | 年轻人开始用抖音拍傩舞片段 |
蛋仔派对又是什么鬼?
我侄女天天抱着手机玩这个,有次我偷瞄了一眼,差点被五彩斑斓的圆球晃瞎眼。查了资料才知道是网易的派对游戏,2022年突然爆火,现在日活居然有3000万!
关键这游戏真会搞事情:
- 把传统剪纸做成皮肤
- 跟敦煌研究院联名出飞天造型
- 最近还搞了个"非遗赛道"
游戏里的非遗彩蛋
凌晨三点翻游戏公告时,发现他们确实埋了傩戏元素——在"奇幻星"地图里,有些障碍物是变形的傩面具。但要说"终点"?游戏里每个赛季会重置排名,现实中的联动活动也总有结束日期。
当非遗撞上游戏会怎样?
想起在《数字时代的文化遗产》那本书里看过案例:日本能剧和《最终幻想14》合作后,年轻玩家搜索能剧的次数涨了17倍。但学者们吵翻了——有人说这是创新传承,有人骂是亵渎传统。
具体到傩戏和蛋仔:
好处 | 风险 |
让00后知道傩戏的存在 | 简化成Q版形象可能失真 |
游戏收入能反哺传承人 | 宗教仪式感完全消失 |
江西非遗中心的小张跟我说,他们最近确实在和游戏公司接触,但老艺人们坚持"跳傩不能变成电子宠物"。
所以终点到底在哪?
窗外天都快亮了,我突然想明白——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。非遗传承不是赛跑,哪来的终点线?蛋仔派对这类游戏顶多算个服务区,让年轻人稍作停留。真正重要的,是那些还在坚持跳傩舞的人,是他们院子里新收的徒弟,是手机拍完短视频后,有人愿意去山里看场真正的傩戏。
咖啡机又响了,这次我往杯子里加了点威士忌。想起老李说的另一句话:"我们戴上面具是神,摘下面具是人,但总得有人记得怎么雕刻面具。"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