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月阅读俱乐部:书店与图书馆漫游指南
周六下午三点,铜锣湾崇光百货后巷飘着丝袜奶茶的香气。我抱着刚买的《香港方物志》,跟着导航拐进希慎广场8楼,自动门打开的瞬间,十几个捧着书的年轻人齐刷刷抬头——这就是我和诚品书店的初见。香港的阅读空间总藏在这样的市井褶皱里,等着有心人慢慢发掘。
钻进街角的文字避难所
要说香港书店的妙处,得从油麻地百老汇电影中心说起。沿着摆满电影海报的走廊走到尽头,库布里克书店的绿招牌下,总能看到戴圆框眼镜的店员在整理新到的台版杂志。这里的艺术类藏书堪称宝藏,上周还见到绝版的《香港电影美术》躺在展示架上,标价牌上的折痕显示它已等待知音多年。
特色书店巡礼
- 田园书屋:旺角洗衣街的学术殿堂,楼梯转角堆着待上架的哲学书,收银台后的阿伯能用三种语言推荐存在主义著作
- 乐文书店:铜锣湾骆克道的人文据点,台湾原版书到货速度比海运还快,记得查看他们手写的「本月主编推荐」便签
- 商务印书馆(尖沙咀图书中心):三楼的港台文学专区藏着本地作家的签名本,最近发现西西《我城》的特别纪念版
书店名称 | 特色藏书 | 交通贴士 | 数据来源 |
见山书店 | 独立出版物 | 上环太平山街,建议从西港城步行前往 | 2023香港文化地图 |
序言书室 | 社科理论 | 旺角西洋菜南街,注意二楼指示牌 | 香港阅读调查报告 |
辰冲书店 | 外文原版 | 尖沙咀乐道,地铁站D2出口右转 | 香港书刊业商会统计 |
公共图书馆的隐秘乐趣
中央图书馆五楼的香港资料室,是我发现城市记忆的秘密基地。某个雨天的下午,我在缩微胶卷机前偶遇1970年代的《华侨日报》,泛黄报纸上的冰室广告还带着油墨香。要提醒的是,记得带件薄外套——这里的冷气跟藏书量一样充足。
分馆探索指南
- 九龙公共图书馆:儿童图书馆的立体书墙是亲子阅读圣地,周末早十点准时开门的「故事姐姐」场场爆满
- 屏山天水围图书馆:落地窗边的阅读座位能望见湿地公园,下午四点阳光会斜斜地爬上《香港观鸟手册》的封面
- 跑马地社区图书馆:二楼露台的藤椅最适合读亦舒,偶尔能听见马场传来的隐约欢呼
大学图书馆的隐藏福利
香港大学的智华馆顶楼,透过落地窗能看到薄扶林道的车流织成光带。虽然校外人士需要登记入馆,但港大每月举办的古籍修复体验课绝对值得提前预约。中文大学图书馆的「香港文学特藏室」更是宝藏,上次见到刘以鬯《酒徒》的手稿影印本,钢笔字迹力透纸背。
馆藏亮点 | 特别服务 | 到访时段 | 参考数据 |
港大法律图书馆 | 殖民地时期法律文献 | 工作日下午 | 港大图书馆年报 |
理大设计图书馆 | 全球建筑期刊 | 学期中周末 | PolyU开放数据 |
城大邵逸夫图书馆 | 数码媒体工作站 | 暑假期间 | 香港学术图书馆联盟 |
冷门书墟与流动书车
深水埗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的周末书市,常有意外收获。上月淘到1982年版的《香港掌故》,书页间夹着当年「大丸百货」的购物小票。流动书车更是城市彩蛋,上周三在鲗鱼涌公园北角码头段,遇见改装成书店的退役电车,穿着制服的老司机说这批人文社科书籍明天就要轮换到屯门。
暮色渐浓时,中环街市二楼的共享书屋亮起暖黄灯光。玻璃墙外是叮叮车划过的光轨,墙内是正在交换书籍的年轻人。管理员阿May递来温热的普洱,说今天最后一位读者可以任选一本绝版书带回家。这样的时刻总会想起张爱玲写的那句:「香港的街道像迷宫,但书页里总藏着地图。」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