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小璐的公益之路:那些年她做过的暖心事儿
最近刷短视频时,看到李小璐带着甜馨在孤儿院包饺子的画面。灶台上冒着热气,小朋友脸上沾着面粉,忽然发现这个曾经处在舆论风口浪尖的女演员,其实一直默默坚持着公益这件事。今天就带大家细数这些年她参与的公益项目,看看她如何用行动诠释"公益品牌"这四个字。
一、从临时志愿者到公益品牌主理人
很多人不知道,李小璐的公益启蒙来自2008年汶川地震。当时她跟着中国扶贫基金会运送物资,在余震中给孩子们搭临时教室的经历,让她开始思考如何系统性地做公益。
- 2013年启动"点亮心路":专门帮扶视障儿童的艺术教育
- 2016年成立璐璐爱心基金:重点关注乡村儿童营养改善
- 2020年联合发起的"织女计划":培训留守妇女手工编织技能
1. 看得见的改变:三大核心项目对比
项目名称 | 合作机构 | 覆盖人群 | 持续时间 |
爱心音乐教室 |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| 12省山区儿童 | 2015-至今 |
乡村校车计划 | 中华儿慈会 | 8县287个村 | 2018-2021 |
特殊儿童艺术展 | 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 | 自闭症群体 | 每年持续 |
二、公益品牌建设的三个创新点
有次在公益论坛上听她说:"做公益不能只靠眼泪,更要靠商业思维。"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,她的公益品牌确实玩出了新花样。
1. 明星+非遗的跨界实验
去年在云南见到的扎染工坊就是个典型例子。李小璐团队把白族扎染技艺培训做成可持续项目,既保护非遗文化,又让当地妇女月均增收3000多元。这种"造血式"公益比单纯捐款有意思多了。
2. 粉丝经济的正向引导
- 直播间设置公益专场,佣金全部捐出
- 明星周边产品附加公益二维码
- 粉丝生日应援转化为图书捐赠
3. 科技赋能的新尝试
去年上线的"AI手语翻译"小程序,就是她和腾讯公益合作的项目。通过捕捉手势动作,能实时翻译2000多个日常用语,听说已经帮到700多个听障家庭。
三、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温暖
有次在公益活动现场,注意到她蹲着和坐轮椅的小朋友说话时的细节——膝盖始终比对方低15公分。这种细微之处的尊重,或许才是公益最动人的部分。
记得她在采访中说过:"做公益不是去施舍,而是去交换温暖。"这句话让我想起她发起的"交换日记"活动,城里孩子和留守儿童通过手写书信建立联系,累计往来信件超过10万封。
最近在朝阳区社区服务中心看到的"爱心冰箱",也是她公益品牌落地的项目之一。环卫工人、外卖小哥可以随时取用免费食物,这个设计既保护尊严又传递温暖。
风吹过公益活动现场的蓝色帐篷,志愿者正在教老人们使用智能手机。不远处,李小璐蹲在轮椅前比划手语,阳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...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