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山活动中的急救知识:关键时刻能救命的实用指南
去年秋天,老张跟着驴友团去爬野山时摔了个跟头,膝盖肿得跟馒头似的。当时队里没人知道怎么处理,硬是搀着他走了三小时才找到救援。这件事让我意识到,掌握登山急救知识,就像给生命买了份意外险——平时用不上,关键时刻能救命。
一、山里常见的五大紧急状况
根据《中国登山协会2023年事故报告》,87%的登山意外发生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环境。这些看似温和的山林,藏着不少要人命的陷阱。
1. 太阳晒出来的危险——中暑
去年夏天在泰山十八盘,我亲眼见过游客突然栽倒。当时地面温度42℃,那人还穿着黑色冲锋衣,汗都没出——典型的热射病前兆。
- 急救口诀:三快两不
- 快速转移阴凉处
- 快速解开衣物
- 快速物理降温
- 不要喂水(意识不清时)
- 不要擅自用药
降温方式 | 正确操作 | 常见误区 |
冰敷部位 | 颈部、腋窝、腹股沟 | 直接敷额头(数据来源:《美国野外医学会指南》) |
补水方法 | 少量多次含电解质水 | 猛灌凉白开(数据来源:《中国急救医学》) |
2. 崴脚不是小事——踝关节扭伤
记得带登山杖的老王,去年在箭扣长城把脚崴成了45度角。幸亏同行有人知道RICE原则,才避免了二次伤害。
- Rest:立即停止活动
- Ice:用冰袋间歇冷敷
- Compression:弹性绷带八字包扎
- Elevation:抬高患肢过心脏
二、要命的失温与自救
去年冬天小五台山那起事故,三个驴友因为不懂渐进式复温,给失温同伴搓手脚,反而加速了热量流失。
失温阶段 | 核心体温 | 正确处理 |
轻度失温 | 35-37℃ | 喝热糖水、添加衣物(数据来源:《国际高山医学手册》) |
中度失温 | 32-35℃ | 使用急救毯+温热敷躯干 |
三、骨折固定有讲究
去年在库布齐沙漠,驴友小腿骨折后用两根树枝直接捆扎,结果造成神经损伤。正确的夹板固定法应该是:
- 找比伤肢长20cm的支撑物
- 用衣物或软布做衬垫
- 固定上下两个关节
- 每隔10分钟检查末梢循环
四、毒虫咬伤应对方案
北京郊区的蝮蛇、南方的蜱虫、各山区都有的隐翅虫...这些小家伙的杀伤力可不容小觑。
毒虫类型 | 特征伤口 | 急救要点 |
毒蛇 | 两颗深牙印 | 保持患肢下垂(数据来源:《中国毒蛇防治指南》) |
蜱虫 | 皮肤嵌有黑点 | 用烟头烫屁股再拔除 |
五、高原反应要人命
去年在四姑娘山大峰,有个小伙子把高原肺水肿当感冒,差点丢了性命。记住这个救命口诀:
- 头痛欲裂吃布洛芬
- 呼吸困难快下撤
- 嘴唇发紫吸氧气
- 神志不清送医院
山里的风带着松针的清香,脚下的碎石发出细碎的声响。把这份急救指南存在手机里,就像多带了个无声的队友。毕竟在大自然面前,我们永远要保持敬畏——安全回家,才是登山的终点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