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第五人格的配音总让人感觉怪怪的?
凌晨三点,我又一次被游戏里医生的那句"治疗完毕~"吓得手抖按错键。这游戏玩了两年多,每次听到某些角色的配音还是忍不住想吐槽——明明网易其他游戏的配音都挺正常,怎么到了第五人格这儿就透着一股子违和感?
一、违和感从哪来?先看这些实锤
上周打排位时队友突然问我:"你有没有觉得小丑的笑声像在捏着鼻子学唐老鸭?"这话让我突然意识到,大家对配音的吐槽其实集中在几个具体现象上:
- 忽大忽小的音量:监管者靠近时的呼吸声经常盖过台词
- 谜一样的断句:"我/们/要/加/油/哦"这种一字一顿的念法
- 声线年龄错位:30岁角色配出50岁烟嗓,萝莉体型带着御姐音
角色 | 设定年龄 | 配音听感年龄 |
园丁 | 22岁 | 35+岁 |
祭司 | 28岁 | 18岁 |
二、扒开表面看本质:三个制作内幕
1. 早期录音设备居然这么寒酸
查资料时发现个冷知识:游戏2018年刚上线时,部分配音是制作组拿着USB麦克风在办公室隔音间录的。有离职员工在知乎透露,当时为了赶进度,某些角色台词甚至是分三次在不同场地补录的—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同一个角色的声场会忽近忽远。
2. 中日混搭的配音阵容
你可能没注意过,游戏里其实藏着两套配音系统:
- 国服:中文配音+部分英文台词(比如"Thank you!")
- 日服:全日语配音但保留英文技能名
这种混搭导致某些台词要强行塞进固定时长的动作里。还记得调香师的"香水演绎~"吗?日语版这句话要念1.2秒,中文版压缩到0.8秒,结果配出了rap感。
3. 被游戏机制拖累的声效设计
作为非对称对抗游戏,声音线索本是核心玩法。但实测发现:当监管者离你15米时,呼吸声音量是70分贝;到5米内反而降到50分贝——这完全违背常理的设定,据说是为了平衡人类阵营的逃生概率。
三、玩家没说的深层原因
凌晨四点翻玩家论坛时,看到个2019年的老帖说破真相:"你们觉得怪是因为配音导演把恐怖游戏和二次元手游搞混了"。仔细想想确实:
- 恐怖元素需要压抑的气声
- 二次元角色需要鲜明的声线特征
- 竞技玩法又要求台词必须快速识别
三种需求打架的结果就是:祭司传送时那句"遗忘之河..."既想营造神秘感,又要确保玩家能听清,最后变成气若游丝的谜语人。
四、官方其实悄悄改过好几次
老玩家可能记得,2019年大版本更新时重录了半数角色台词。但为什么还是怪?对比新旧两版录音发现:
改动方向 | 成功案例 | 翻车案例 |
统一录音设备 | 前锋台词变得稳定 | 机械师电子音丢失特色 |
调整台词长度 | 佣兵战斗语音更简洁 | 红蝶"刹那生灭"被加速到模糊 |
最可惜的是入殓师的"返生"技能,新版配音虽然更专业,但丢了老版那种毛骨悚然的颤抖感——据说是为了过审不得不改。
五、违和感反而成了特色?
现在游戏里最火的二创视频,有一半都在玩配音梗。谁没模仿过机械师那句带着电流音的"爸爸..."呢?网易似乎也发现了这点,去年周年庆干脆出了个"经典语音包",把那些被吐槽最多的老版配音当卖点。
凌晨五点的电脑屏幕前,我又点开一局排位。当听到古董商那句字正腔圆的"器物有魂魄",突然觉得这些奇怪的配音就像游戏里的旧伤疤,反而成了记忆的锚点。就像朋友说的:"要是哪天配音都变正常了,我可能还会想念现在这个味儿。"
网友留言(0)